|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向坝乡

向坝乡

关键词:向坝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竹溪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zhuxi.ccoo.cn
  • 感谢 zhux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8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向坝乡简介
    向坝乡地处大巴山脉,位于十堰市竹溪县东南部,距县城220公里,东与竹山柳林乡交界,西南与湖北省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毗邻,北与本县桃源乡接壤,是入渝进陕的自然门户,是省级生态示范乡、省级平安乡、省级民歌乡,也是南水北调涵养地堵河源头之一,更是武当山——神农架——十八里长峡——长江三峡旅游循环线的必经驿站。在十堰构筑中部崛起战略中处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全乡版土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0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0 %。辖区内最高海拔2293米,最低海拔573.6米,年平均降雨量在960毫米以上。全乡有9个村31个村民小组,1603户,6410人(其中农业户1590户,6334人)。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解放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全市优质烟叶生产区、全县中药材主产区”的目标,加快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强乡、民营活乡、文化名乡、生态兴乡”战略,扩大经济规模,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乡镇”。

特色兴乡——形成发展的助推器

    近几年,向坝乡党委政府始终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辩证审视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从劣势中寻求发展优势,从优势中寻求发展特色,冲破了被山所困、因水而隔的羁绊。所以,向坝乡的经济发展总是以特色着力,走出了一条扬长避短、科学发展之路。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445万元,比2006年的2849万元增长596万元,增幅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40元,比2006年的2242元增长298元,增幅13.2%;全乡工业产值602万元,比2006年的337万元增长265万元,增幅78.6 %;实现财政收入111万元,比2006年的93万元增长18万元,增幅19.4%;粮食总产达到889.2万斤,人均占有粮食693.6公斤;打工经济持续发展,有组织地输出劳力1500余人,实现打工收入600万元;乡村居民存款总额达到1380万元。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全乡种植烟叶3529亩,户平种烟2.2亩;实现烟叶产量58.77万斤,销售均价5.14元/斤,产值279.39万元,实现烟叶特产税60.45万元; 2008年烟叶种植面积5018亩。以川乌、冬花为主的小药材面积达到8000亩。惠农政策全面落实,2007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737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1.3338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1890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资金58.8179万元。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成果进一步巩固,森林覆盖率达到80%。

产业促农——延伸发展的增值链

    在发展上,着力打造“全市优质烟叶主产区,全县中药材生产中心区、畜牧养殖示范区、干果林木经济板块区”的特色产业,延伸发展的增值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向坝乡自1998年引进试种烤烟以后,全乡烤烟生产经历了“试种、停滞、回升、稳定、高潮”的发展过程。1999年—2002年为停滞阶段;2003年—2004年为逐步回升阶段,2003年种烟420亩,产量10.5万斤,产值37.8万元,2004年种烟面积708亩,产量18.09万斤,产值74.2万元,2005年—2006年为稳定发展阶段,2005年种烟面积1700亩,产量41.4万斤,产值159.39万元。2006年种烟面积达到2700亩,产量74.66万斤,产值273.65万元,形成了向坝、五丰、金竹园3个种植规模500亩以上的专业村。从规模面积与宜烟耕地总量之间的比例,以及各级烟草管理部门及烟叶生产企业对向坝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等多种指标来看,自2007年开始,我乡烟叶生产已进入发展高潮阶段,当年全乡种植烟叶3529亩,户平种烟2.3亩。因为遭受了严重旱、涝、雹、病、虫等多种灾害影响,当年仍然实现了烟叶产量58.77万斤,产值279.39万元。2008年种烟面积达到5018亩,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几年来,通过烟叶产业的发展,延伸了发展的增值链,为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使农民的现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7年,烟叶单项收入使全乡农业人口人均增收441元(人均纯收入增长370元),烟农单项人均增收3287元(人均纯收入增长2754元)。二是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几年来各级烟草主管部门及烟叶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进行烟水、烟路配套设施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乡累计完成烟水及烟路配套建设资金投入128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蓄水池34个,6800立方米;水窖4个,132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32千米;新修村级公路13.3公里,维修村级公路4公里,硬化公路6公里。2007年底国家烟草总局在我乡实施的新一轮烟水配套建设项目,新建蓄水池1.5万立方,铺设管网15公里,新修堰渠5公里,将使全乡近50%的人口和农田耕地基本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5300平方米甲基溴替代育苗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探索产业扶贫之路指明了方向。五年来,通过烟叶产业的发展,累计使全乡251户986人脱贫,使182户715人致富。2008年全乡烟农已达291户、1164人,种烟面积达到5018亩,也就是说全乡近五分之一的农业人口在近一半的耕地上从事烟叶生产,将会使更多的农户通过烟叶生产而走上致富之路。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烟农组织化程度,我们积极争取现代烟草农业试点项目在经营模式上创新组建“向坝烟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种以农户为基础,以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种烟产业标兵或大户为主导,形成跨村域联合组成的专业合作社,担负着组织、协调、引导、中介的职能。目前,已将金竹园、五丰、向坝三个村180 户、741人烟农“绑”在一起,规范化种植烟叶1096亩。在合作社的引导和辐射下,已形成3个烟叶“千亩新村”,合作社已争取项目资金118.9万元,投资66万元兴建3幢“150”型牲猪养殖小区。兴建砖厂一个,占地2亩,日产砖3000多块,现已投入生产运营。新修机耕路2条3.8公里,形成了一种“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内外并用——开启发展的活力源

    民营经济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向坝的优势在山水,出路也在山水。近几年来,始终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吸引投资,聚集发展优势接纳投资,营造亲商优势增加投资,催生投资热潮,让水资源变为经济发展的“活水”之源。到2007年,招商引资1071万元,新建桃源寺、裕丰沟一级、裕丰沟二级、白水峡、头道河5座电站,已装机2490千瓦,力争2008年新增装机7900千瓦。目前,装机7500千瓦的岔河电站正紧锣密鼓推进,一个水电富乡将成为现实。

改善民生——铺就发展的奠基石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依法规范了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基本农田得到严格有效地保护,全乡耕地面积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改栏、改厨、改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沼气能源建设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步伐加快。认真落实了基础教育目标责任制,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地巩固了“普九”成果。中、小学校严格实行“一费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全乡享受“两免一补”学生1134名,共减免25.4640万元,其中享受市政府救助110名,减免学杂费用2.13万元;小学生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100%,中学生入学率98%,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97.6%;全乡中考综合考核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三,居南部山区乡镇第一;累计争取各类资金150万元,用于改善教育和教学条件。经过深入细致地挖掘整理,向坝民歌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新建村级卫生室2个,争取国债资金50<SPA,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N>万元新建乡卫生院门诊综合楼一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8%。2008年共接受参合人员门诊治疗1219人次,补偿门诊费3.7911万元,住院治疗561人次,补偿住院费19.45万元。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加大,全乡五保老人实现了应养尽养,集中供养率达<SPAN lang=EN-, styl, e="FONT-SIZE: 15pt; mso-fareast-font-family: , , , , , , , , 仿宋_GB2312" US>85%;争取资金25万元,社会捐资1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的院民综合楼一栋。全乡455名贫特困人口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70户特困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

    近年来,以实施重点村扶贫项目建设为契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实施安全饮水及人畜饮水工程,修建水塔23座,铺设供水管道97000米,使60%的高山、二高山群众的饮水难得到解决。实施扶贫搬迁43户。新架铁索桥<SPAN lang=EN, tyle="FONT-SIZE: 15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s, -US>11座,新修公路18公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

维稳安民——编织发展的保护网

    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大目标、创建三支队伍、达到四无标准、抓住五个重点、紧扣六个环节”的工作思路,以创建“平安示范村”、“平安示范单位”、“平安示范校园”为载体,积极学习借鉴“五小建设”经验,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成了5个平安示范村、6个平安示范单位和3个平安示范校园的创建目标。坚持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制度,2007年共排查调处各类重大矛盾纠纷21件,调处成功率达95%。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地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每季度对全乡境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卫生情况进行抽查检查,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认真落实防洪防汛工作预案,加强灾害预警预测工作,积极应对各种突发地质灾害。深入开展了反邪教警示教育,落实反邪教帮扶责任,全乡已无邪教活动。全乡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井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发掘民歌——浇铸发展的厚积度

   享有“民歌之乡”美称的向坝乡,浩如烟海的民歌,因它旋律优美、格调丰富、歌词淳朴,韵味原生而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民歌文化;又因它是古代楚民繁衍生息的生动记录,反映中国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这朵秦巴山中的文化奇葩在大山深处,显得更加美丽而神奇。

    向坝民歌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向坝民歌早在明清时期颇为盛行。古乐、古词中漫溢着浓郁的神秘色彩。它的起源历来就有独特的地域个性。它是堵河民歌的发源地,又是孕育楚文化的最初摇篮,更是中国汉民族文化的胚胎。它的表现形式及特有技艺、风格大多以山歌、号子、丧鼓等表现方式,多以联唱、对唱、散唱为主,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词的思想内涵多以艳、贤、谐、哀、怨为主格调,用以彰显不同人物、不同思想、不同环境的鲜明个性。

    向坝民歌历史悠久。在内容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在形式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在传唱上,有情歌、山歌、号子、对唱、薅草锣鼓、五句子歌、丧歌等十余种表现形式。艳歌:艳而不流,赤裸中见羞涩,直率中见含蓄,意味绵长,撩人心绪,折射出人们对追求爱情生活的理想光芒;贤歌:细节逼真,话语暖人心窝,轻柔之中透理性;谐歌:短小精悍,善意讽人、取笑,活泼自然,任意挥洒;怨歌:词意细腻、真实、活泼、大方,曲调哀婉低沉,或伤心碎肝,或声沮俱下,情感流露真诚,尤为感人;哀歌:曲调缓慢,哀腔十足,词意表达吞吐有致,很能煽动听者情绪,引人意境,催人泪下。这些民歌,从古至今,深深镌刻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向坝民歌神采风扬。近年来,古老而动听的向坝民歌,摆上了乡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提出并实施了“文化名乡”战略,按照民歌为经济服务、经济反哺民歌的思想,紧紧依托民歌,大力发展向坝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以旅游带文化,以文化促旅游,不懈发掘向坝原生态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支撑经济基础,激起了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情,使向坝民歌唱出深山,名扬省内外。

    一是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市民协、文化部门以及县宣传、文化单位的专家和地方业余文化工作者的深入发掘,向坝民歌已被搜集整理出山歌、阳歌、情歌等16种主要民歌形式,5种格调,161种曲牌,6100首完整歌词,在此基础上精选了300余首民歌,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向坝民歌集》。录制了《客到向坝不想家》MTV分别在市、县、乡内传唱。兴建了《淳风阁》民歌亭。同时被历届县委、政府纳入县委、政府工作报告之列。

    二是民歌手得到承前启后的保护。对在60%的成年人中的2000多名民歌手分别建立了个人档案,并对生活困难的歌手给予生产、生活上的特殊照顾,对评选出来的“民歌之星”给予物质重奖。在向坝中心学校建立了民歌培训中心,在有条件的向坝、五丰、金竹、胜丰等村建立了民歌活动室。每年举行1—2次民歌赛和民歌篝火晚会,乡内7所中小学校把民歌作为音乐必学课之一,使民歌纷纷走进我乡中、小学生之中,对向坝民歌起到了有效的传承作用。
    三是向坝民歌已激起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情。近年来,向坝民歌已引起国内广大著名作家、文艺专家、艺术家的广泛青睐和关注。中国民间文艺专家付广典先生听了向坝民歌后,曾津津乐道地说:“向坝民歌是中国汉民族仅存的一块‘活化石’,的确值得大力开发和利用”。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副教授为《向坝民歌集》写序,十堰市民协主席潘彦文副教授、李相斌副主席和市文体局局长赵国平同志为出版《向坝民歌集》出资出力,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杨锋、副院长彭志敏等领导、专家们把向坝民歌作为武汉音乐学院采风基地并意向纳入“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7月16日至18日,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来我乡采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海南省文联主席韩少功;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小说林》、《石林》杂志福主编阿成;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聂鑫森;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益善;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主任李阳;竹溪籍中国著名作家野莽;湖北省文联、文学院执行院长刘书平;著名摄影家董玉清等将结合向坝民歌文化资源推出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力争在国家省级刊物推出,以此推介向坝民歌。

    四是向坝民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即:媒体宣传、作家青睐和网络关注。对于向坝民歌,国家、省、市报纸、杂志近几年来一直以强大的媒体攻势予以宣传报道。《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十堰日报》、《十堰市政府公报》、《今日竹溪》、《时代与学习》等报刊以大量版面刊发各类有关向坝民歌的宣传报道文章。著名作家野莽2004年前往向坝乡考察后,以向坝民歌为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到向坝去》,先是发表在文学刊物《当代人》2005年第5期上,后《小说月报》2005年第7期转载。向坝民歌作为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文明,正在借助网络这一新型传播媒体引起关注。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