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流亡山村的祖先

流亡山村的祖先

关键词:竹溪,竹溪县,水坪镇,纪家山,竹溪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竹溪在线
  • 电 话:18772819211
  • 网 址:http://
  • 感谢 zhux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6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流亡山村的祖先

纪家山

  历史上的纪家山,曾是一个强匪横行的山坳,它的真正主人和开拓者却是一个寡妇,一个来自湖南的寡妇。

  进出水坪镇的纪家山,要穿过竹溪县城东10公里处的洞子沟。今日洞子沟有省道穿过,依然林密沟狭、人迹罕至。纪家山躲在省道边高高的山冈后面。虽然有了机耕路进出,但爬上纪家山,绝对要屈膝折腰、气喘汗淋。上到山口,走进去,却见平畴蜿蜒、松茶满丘,白墙黑瓦的村舍,散落在山梁沟壑。如此自然生态,注定纪家山会成为流民祖先寻觅的庇护所,又不免沦为匪患的渊薮地。

  纪家山是有些来历的。《竹溪县地名志》载:“传说此地是传奇人物纪兰英为王之地,故而得名。”纪兰英飘渺难稽,但纪家山千人左右的村民中(1982年的《竹溪县地名志》统计纪家山人口为960人),并无纪姓,倒是姚姓占了大半。姚家在纪家山和山外城乡,早已分出多个支派。但他们无不声称其祖先为一位“老祖母”。“老祖母”听来似乎只是传说,但确有她的坟茔,安卧在纪家山一个寂寞的山沟里。

  从姚家院到纪家山山梁上的村小学,要穿过这条沟。我去的时候是正月,沟里数畦狭长的水田,正是麦青遥看近却无的光景,麦田间,一个褐色乱石的堆垒,同行的姚家亲朋说,那就是“老祖母”的坟墓。这显然不象一个大家族老祖先的墓地,简陋、朴素、原始,大小不一的石块简单地垒砌起来,爬满了荆棘和迎春花,坟前,尚有姚家后人腊祭时残留的香烛。

  躺在石墓之下的这个姚家老祖宗,论身前死后事,都算是位可怜的女子。因为,传说中的“老祖母”,是清初从洪水滔天的湖南洞庭湖畔流亡而来,还带来两个半大孩子——他们是纪家山十几代姚家族系的血缘初祖。已经搞不清楚孩子的父亲、她的丈夫,是死于洪灾饥荒还是人祸所害。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孤儿寡母颠沛流离的漫长逃乱历程,也只能凭想象来感叹其艰辛悲壮。

  这些非凡传说,是故事还是真实的家族史?不曾读到姚氏宗谱,史志也完全没有相关记载,但透过某些信息,是能够考稽相关背景的。比如,传说“白莲教”起义闹到纪家山的时候,“老祖母”挺身而出,与义军上下游说周旋,凭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硬是让族人免遭了劫掠和血光之灾。传说其时纪家山的姚家,已经垦殖出偌大的田产,盖起了“螺丝转顶”的房宅,马车能直接进出阔大的宅院,曾经的孤儿寡母,已然人丁兴旺……

  好了,“白莲教”起义给出了传说的时空坐标,“老祖母”的故事就有了大概的眉目。对以王聪儿为首的这场“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同治版《竹溪县志·兵事纪略》记录了在竹溪的简况,纪家山赫然在册: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本县教首陈宗周等,响应白莲教大起义,分别在纪家山、黄沙河、瓦房沟、明峪沟、鹅(鄂)坪等地纷纷起义。攻打县城未遂,转战农村,旋即被镇压……那么,1796年的“老祖母”,凭她临大乱而不慌的做派和姚家的家业景况推断,该是中老年的风范了。可以想象,“老祖母”在纪家山已经含辛茹苦地操持劳作了二三十年,靠寡妇的勇气、女性的坚韧和母亲的厚实,成功地为她的两个儿子、她的族人,奠定了生存繁衍的基业。

  纪家山的故事,在“老祖母”生活的乾隆、嘉庆年间,只是历史大潮中的一股细流。清初政府为安抚战乱灾荒,在地广人稀的十堰山区采取“招徕流亡、垦荒免赋”的政策,吸引了各省破产于天灾人祸的人民。逃离泛滥的洞庭湖,来到纪家山的孤儿寡母,就是当时涌向鄂西北的无数的无助家族之一。鄂西北的乡土收容了流浪的潮水,安抚了逃亡的残梦,并因此使得“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古代的女子十五六岁就是嫁为人妇的年龄。当姚家“老祖母”拖着两个孩子,蓬头垢面、衣杉蓝缕地来到纪家山的荒芜山丘上时,尽管面黄肌瘦,应该还是少妇吧。洪水的噩梦、流亡的饥寒、盗匪的惊吓,她竟能一一承受过来,最终,选择了这个山屏林掩的所在,作为避乱安生的“逃花源”,并以女性柔弱之躯,化解无数凶险的危机,让一个延续200多年的家族创业繁衍史,就此开始。姚姓,本是母系氏族时期传于母亲的古老姓氏之一,在纪家山,再一次由一位平凡母亲传承张大下来。那么,“老祖母”的石墓,就让它保持简陋质朴的原貌吧,每一个春天,让那一丛丛荆棘和一枝枝迎春花顽强地蔓生和肆意地开放。只是坟前,该立一尊同样简朴的石碑,上面铭刻:“纪家山之母”,则其墓不仅是祭坛,也是纪念碑了。

周家湾儿

    纪家山东去五六里,傍河有长街,叫水坪街。“问我姓,我姓周,世居陂邑连三楼;十五世,大川祖,偕兄与侄来二竹。但见土沃民淳厚,买田置地把屋筑……”,这首流传百年的童谣,说的是水坪周氏家族的移民史。周氏祖先来自湖北黄陂,领头的叫周大川。他本是乾隆年间一个布贩子。 

  那么先说周大川。《周氏宗谱》载,他“性孝友,老练过人。幼业儒(读书),因新没(父母逝)家贫,试又不售(科考不中),乃弃书贸游四方。”好一个“弃书贸游四方”!周大川的始祖明初曾官居三品;祖辈代有功名,祖父又是个任过知县的举人。所以,家族科考之风十分浓郁。而今,湖北黄陂高邑里连三楼村少了一个皓首穷经的书呆子,多了一个见多识广的商人。游走江湖,消息灵通,周大川听说郧阳府所属二竹(竹山、竹溪)土沃民稀,即贩布到竹溪,在水坪街租屋开了爿布店,一时生意兴旺。喜见此地风土民俗近似老家,经商又有前景,一个大胆想法形成了。数月后,此公于1765年底回黄陂。可以想见,在来年春节,周大川和族人有一番激动人心、夜不思寐的游说和磋商……

  第二年年初,春暖花开、万物拱动,周大川带着二哥和两个侄儿回到了水坪。在布店门口,放下行囊,拍拍满身的风尘,叔侄四人望一眼小街和四野,相视会心一笑:蛮好,就是这里了。移民创业的百年家族史话,就此开启。

  按《周氏宗谱》,大致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左右,周家先人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创下一份颇具规模的家族基业。其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走了一条“工商致富,农本守业”的很有成效的路子。以布店为基础,兑换棉纱线布,开染布作坊,周氏染坊很快闻名遐迩。最盛时,有染缸几十,染匠近百,“不数年积金大增,随之置地建房”。周大川兄弟二人买下阎家坝后山谷里一湾好田地,这个本来叫吴家湾的地方,成了周家在竹溪的祖居地,后来就改称周家湾了。在叔伯的辅助下,两个侄儿也分别成家立业。像一个链条,又似一丛藤蔓,叔侄相携,家族帮扶,陆续又有子弟族人自黄州迁来,娶妻置业。其中不少房室,济身富贵之家,拥据水坪街的好店良宅,据人口三成之一。再到嘉庆初年,经四代人百年间的艰辛累积,周氏家族丁旺业盛,以水坪街为中心,四方坝地山湾,纷纷成了周家的产业……

  感叹之余,让我们想到那句谚语:“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其实,竹溪话里的“奸”,基本上是精明的意思。周大川是精明的,他绕开科举独木桥,弃文从商,又“思守故乡实有不如迁新邑者”。在安土重迁、谨守祖制的传统社会,这种穷则思变、变通开拓的卓识远见,实属难能可贵。周氏族人是精明的,他们笃行工商皆本,亦商亦农,在陌生的环境里,以创业求生存,以累积求发展,抱团提携,族聚繁殖,越二百多年不止,竟克难致胜,成一方望族。

  根本上说,周氏族人,也是迫于祖居地人多地少,而向当时相对地广人稀的秦巴山村流亡而来。如《周氏宗谱》所言:雍正至乾隆,“已有曾孙三十七,元孙二十三,以若多人口居陂,想祖遗何多田租所入,必入不敷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大川“偕仲兄携诸子迁溪并引来续迁数辈”。

  在各个流民家族中,周家独树一帜的,其风俗风尚,流泽一方。比如他们要到凌晨鸡叫时才吃年夜饭,并面东祭祖,以示心系黄陂祖居祖先。故竹溪有谚云 “半夜团年黄州佬”。又所谓“多架桥,勤补路,捐款购船行义渡,建茶亭,施甘露,聚众固寨抗贼寇……”,周氏族人的善行义举,志谱多载。

  最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是官宦世家和“家业小有”,周家耕读之风很浓。历来,在乡人的印象里,其族人尚文雅教,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影响到整个竹溪水坪一带,读书之风历来盛于他乡。

  可贵的是,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民国以来,周族读书人勇于适应并追逐时代,弃科举旧学,兴新学新知。如民国初年倡行剪辫放足办女校的周寅三,及改良私塾开展拼音教学的周樾桥等,都是当时省县教育文化界的名人。近代以来,周氏族人就职于教育并建功立业的非常之多。流民家族的这种贡献,在相对闭塞滞后的鄂西北,对承载和推动地域文明,非常珍贵。


大石门

  相比纪家山,大石门充满了更浓的传奇色彩。它的祖先,是一个孤儿,或者说是流浪汉。

  大石门比邻纪家山。下山,南望,有两峰隔竹溪河对峙,文笔峰耸于北,白云岩矗于南,皆属竹溪八景,称“文笔晴岚”、“白云剑迹”。大石门就在白云岩东首。《竹溪县地名志》载:“此村两山(山口)有大岩石相对,如同大门,故名”。从白云岩循河而下,从两扇陡峭如切的大岩石之间穿进,只见偌大一个盆地里,人闲野绿,烟村如画,安静地依偎在两山的臂腕之间,一条绕村小溪穿石门而出……陶渊明至此,当再著《桃花源记》了。

  但这一带没有桃源遗事,300多年前,却发生过流浪汉的传奇。白云岩隐白云寺。创于唐朝的白云寺,最后一次重建在康熙四十七年,早已坍毁。而遥想300多年前,清朝初年,这里的庙会香火冲天、人流繁密。庙会成集,叫黄龙(集)市。一个叫孟绍虞的流浪汉来了,白天寻主佣工,混口饭吃,夜则宿于庙檐之下。但年轻人眉目清秀,气质不俗,命运终于发生转折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